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武术文集 > 形意堂 >

形意拳九歌八法释意


笔者恩师肖学海先生,追随武术家王之和先生数十载,二老常沽酒论拳,于内家拳修练上彼具心得。恩师每谈及形意拳练功诀窍,唯于《九歌八法》赞不绝口。按其法习拳解病,拳艺大进,功力大增,不失练拳习艺之法宝。今录于后并加简释,以飨同好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九歌者:身、肩、臂、手、指、股、足、舌、臀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八法者:三顶、三扣、三圆、三敏、三抱、三垂、三曲、三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九歌释义
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身形歌:前俯后仰其势不劲。左侧右倾,皆身之病。正而似斜,斜而似正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释义:习形意拳须保持身形正直,不偏不斜,不俯不仰。如有前俯后仰之病,则其拳势松散疏乏无整力。如有左右歪斜之病,则其拳无形,身无定根。但是,拳式中也有虽正实斜的情况,如运动中前脚离地重心前移时,身体微向前倾。此时看起来斜,其实在拳势中为正。如果此时身体仍垂直于地面,看起来正,实则身体已经向后仰倒了。因此,正和斜也是辩证的关系,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身体垂直于地面,而是随拳顺势之正。
二、肩形歌:头宜上顶,肩宜下垂,左肩成拗,右肩自随,身力到手,肩之所为。
释义:习练三体式等定式桩时,头要向上拔顶,肩要向下沉,这样有利于背部撑圆,使督脉畅通,阳气上升,精神饱满。在习练右式拳桩中,左肩要向内扣,也有利于脊背撑圆,右肩要沉并顺劲力,自然而然随前伸之手,力才通畅。总之,全身劲力能够运到手臂上,是沉肩接通经脉的结果。
三、臂形歌:左臂前伸,右臂在肋,似曲不曲,似直不直,过曲不远,过直少力。
释义:习练三体式及劈拳等拳桩时,左臂前伸,高与胸齐,右臂下按前伸于左肋处,双臂微屈坠肘撑圆。看起来似曲不曲,似直不直,如果过曲离体太近,起不到护身作用,击发时往往因距离估计不准确打不到敌身。而过直则力不整,内劲不能透发,这样,形意拳中的寸劲便发不出来,劲力就少了许多。
四、手形歌,右手在胁,左手齐胸。后者微塌,前者力伸。两手皆覆,用力宜匀。
释义:在习练三体式及及劈拳等左式拳桩,右手置于左肋部,左手前伸高与胸齐,右手微塌腕,左臂撑圆,手掌向前推顶,双手背向后上方,手心向前下方,与身形、肩形、臂形用力配合均匀(即不用僵力),形成一个整劲,使全身浑然一体。
五、指形歌:五指各分,其形似钩。虎口圆满,似刚似柔。力顺到指,不可强求。
释义:在习练三体式及劈拳等拳式时,双手五指要自然分开,手心空含,手指不屈不直,形似弧形。虎口要撑圆,即大指与其余四指尽力分开,不可用僵力,要用刚中含柔之力撑圆,与身、肩、臂、手形相合,力自然会顺到十指上,力如顺不到手指,则是五形没做全,应继续习练,是强求不来的。
六、股形歌、左股在前,右股后撑。似直不直,似弓不弓。虽有直曲,每见鸡形。
七、足形歌:左足前直,斜侧皆病。右足势斜前踵对胫。随人距离,足趾扣空。
释义:在左式拳中,左脚在前,脚尖正对前方,不可向左右斜指,否则拳式不正,力也不顺。右脚在后,脚尖斜向外指,使前脚跟正对后小腿胫骨,才能保持自身的稳固。两脚间的距离要因人而异,可根据自身高、矮调节远近;还要保持十趾抓地,足心空含。
八、舌形歌:舌为肉梢,卷则气降。目张发耸,丹田愈沉。肌肉如铁,内坚腑脏。
释义:中医认为“须发为血稍,指甲为筋稍,牙为骨梢,舌为肉梢。即须发为人体中血液末端,指甲为人体筋节末端,牙为人体骨骼末端,舌为人体肉的末端。行拳练功时,须舌顶上腭,可接通人体任督两脉,真气运行于丹田。气满则行,百脉畅通,肌肉坚实,内脏亦强健。
九、臀形歌:卷起臀部,力达四梢。两腿缭绕,臀部内交。低则势散,故宜稍高。
释义:内家拳讲究臀部收敛(提肛),不后翘。提肛,则任脉由下部接通督脉,就能河车运转,气行滚滚,涌遍全身。两腿内夹,扣膝圆裆,下身成一整体。臀部不宜过低,低则不易敛臀圆裆,势必松散。因此在桩式中臀部宜稍高。
      八法释义
一、三顶法:
       头向上顶,有冲天之雄。
手掌外顶,有推山之功。
舌向上顶,有吼狮吞象之容。
释义:习拳时,头颈向上挺拔,下额回收,督脉畅通。利于阳气上升,则身轻体健,似有冲天之势。习练三体式及劈拳等桩式,手臂要向前撑顶,但不可伸直,而是意念中向前用刚柔相济之劲撑顶,发掌才有劲力。
习拳时舌顶上腭,任脉可接通督脉,真气沉入丹田。
二、三扣法:
两肩要扣,气力到肘。
手足背扣,桩步力厚。
牙齿要扣,筋骨紧缩。
释义:习拳时,两肩要内扣,可使胸内含,两肋升举;肋举则气升丹田过两肩到肘,力随气走,顺达手臂。
习拳时,肘要内扣,肘尖正对地面,不可外斜。两膝内扣,不可敞裆。背部拔扣与含胸配合,才能使全身浑然一体,不松不散,桩架稳沉,劲力厚实。上下牙轻叩,津液自生,利于行气,   发力时筋骨紧缩,可增大爆发力。
三、三圆法:
脊背要圆,其力催身。
前胸要圆,两肋力全。
虎口要圆,勇猛外宣。
释义:习拳时,脊背要撑圆如弓,不能塌腰,也不能驼背。这样,躯干不松散,合身进击,力大透心。习拳要含胸,与拔背相合,则两肋升举,气、力方可过两肩到两臂。成掌时虎口要撑圆,可使手掌饱满,肌肉坚实似铁,击敌则挡者必退。
四、三敏法:
心须敏,如怒狸擢鼠。
眼须敏,能预察机宜。
手须敏,能先发制人。
释义:习拳击敌时,心敏可使思维、反应快捷不迟钝,如猫扑老鼠,闻风而动。对敌时,眼敏,可观六路,敌人的一举一动皆能判断。对敌时,手敏快,能够抓住有利战机而制敌。
五、三抱法:
丹田要抱,则气不外散。
心气要抱,则临惊不变。
两肋要抱,则出入不乱。
释义:习拳时意守丹田,气凝聚而不散乱。这样气就不会泄于脉络之外而难以调度。心气即意念要集中,不可散乱,不可分神,应敌时即使出现大的变故也不会手忙脚乱。两肋之中有五脏,两肋内抱则五脏一体,就不会因呼吸急促而使五脏升降不一、就可凝神聚气,临敌不乱。
六、三垂法:
气向下垂,身稳如山。
肩向下垂,力催肘前。
肘向下垂,两肱自圆。
释义:习拳时,周身之气通过任督二脉的运行沉入丹田,丹田气足则通百脉,一体浑然,身沉稳健,不动如山。两肩垂沉,气力顺肩到肘,不受任何阻滞。两肘下垂,即手臂不可僵直,手臂自然撑圆,不曲不直,气力顺肱部达于手掌。
七、三曲法:
两肱宜曲,则力富。
两膝宜曲,则力厚。
手腕宜曲,则力凑。
释义:习拳时,须沉肩、垂肘、塌腕、力则顺肩达肘,顺肘达腕,顺腕至手,可使发出的力紧凑,击敌难挡。两膝微屈,脚步稳沉,进身击敌,发力浑厚。
八、三挺法:
颈项挺,则精气贯顶。
脊腰挺,则力达四梢。
膝盖挺,则气神怡。
    释义:习拳时脖颈要挺直,配合头上顶,下额回收,则督脉贯通,精气升达头顶。脊腰挺如弓,不可塌腰凸胸,要与含胸拔背配合,则督脉畅通,身力可达手足。膝盖用意撑挺,不可过于弯屈,又不可伸直,腿虽成一弧状但须紧凑稳固支撑身体,不因受力而曲折,这样才能精神饱满,神光展现,气血也自然通顺,出现心神舒适的感觉。 
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